口臭、出血、牙齦敏感 ? 這些口腔異狀要注意!
刷牙時牙齦出血、吃冰時牙齒刺痛,或口氣困擾卻找不到原因?這些看似日常的小問題,其實可能是牙周病、蛀牙,甚至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警訊……
口臭、出血、牙齦敏感 ? 這些口腔異狀要注意!
25 歲的明哲近來發現口氣變重,刷牙時牙齦還經常流血,甚至吃熱食時會有輕微刺痛。起初他以為只是上火,但幾週後症狀加劇,才到牙科就診。檢查發現,他其實已經有中度牙周病,且部分牙齦已出現退縮現象。
一般來說,口臭、牙齦出血、刷牙敏感等都是牙周病初期的常見警訊。若不及早處理,可能會造成牙齒動搖、牙齦萎縮,甚至導致牙齒脫落。所幸明哲就醫及時,經過牙周清創與日常保養調整後,病況逐步穩定。
許多人以為口腔問題只要刷牙乾淨就沒事,但其實許多牙齒與牙周疾病,在初期徵兆都非常細微,卻可能帶來長遠影響。當你出現口臭、出血或牙齦敏感等異狀時,請不要輕忽,及早檢查,才能守住牙齒健康。
日常生活中,若出現哪些口腔異狀需要特別注意?
(1) 牙齦出血:
牙齦在刷牙或使用牙線時出血,常被誤以為是刷太用力,但這其實可能是牙齦發炎、牙周病的早期徵兆。當牙菌斑長期堆積在牙齒與牙齦交界處,細菌會刺激牙齦組織,導致發炎反應並產生出血。初期為「牙齦炎」,若不處理,可能進一步惡化為「牙周炎」,導致牙齒動搖甚至脫落。
除此之外,部分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、血液疾病(如血小板異常)也會引起牙齦出血,因此若長期有出血情況,應儘早就醫檢查。日常可透過正確刷牙方式、定期洗牙、避免吸菸等來改善牙齦健康。
(2) 口臭(口氣異味):
持續性口臭不只是社交困擾,更可能反映口腔或身體的健康問題。常見原因包括牙周病、舌苔堆積、蛀牙、口乾症等。當牙菌斑累積,細菌分解蛋白質產生硫化物,就會產生惡臭味。此外,胃食道逆流、扁桃體結石或肝腎功能異常,也可能導致口氣異常。若清潔口腔後仍無法改善,建議尋求牙科或內科進一步檢查。日常可透過刷舌頭、使用牙線與含氟漱口水來改善,也應保持水分攝取,減少口腔乾燥。
(3) 牙齒敏感:
吃冰、喝熱或咬硬物時出現短暫的酸痛感,可能是「牙齒敏感症」的表現。這通常是因為牙齒表面的琺瑯質磨損、牙根暴露,導致外界刺激直接傳導到牙本質神經。原因可能包括過度刷牙、使用磨損性牙膏、牙齒磨耗、牙周病引起的牙齦萎縮等。長期未處理會影響飲食與生活品質,也可能代表牙齒結構受損。
(4) 牙齦腫脹與疼痛:
牙齦局部紅腫或按壓時疼痛,通常是細菌感染、牙齦炎或牙周膿瘍的表現。當牙齦被牙菌斑與牙結石刺激,就會產生發炎反應,嚴重時可能形成膿包,甚至伴隨臉部腫脹與發燒。另有可能是蛀牙深入牙髓,導致牙根尖周圍感染,進而引發牙齦腫脹。
(5) 口腔黏膜白斑或潰瘍久不癒合:
口腔內部如舌頭、頰黏膜、牙齦等處出現白色斑塊或反覆性潰瘍,持續超過兩週未癒合,應提高警覺。常見的如「口腔扁平苔癬」、「白斑症」或反覆性口瘡,大多為良性病變,但也可能是早期口腔癌徵兆。
尤其抽菸、喝酒、嚼檳榔者為高風險族群,更需注意此類症狀。若潰瘍持續疼痛、變大、出血或伴有淋巴腫大,務必儘速至牙科或耳鼻喉科檢查,可能需切片化驗。口腔黏膜變化不能輕忽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才能降低病變風險。
當口腔健康異常,有可能是哪些疾病有正在侵蝕身體健康?
導致口腔健康異常的常見全身性疾病(系統性疾病)如下,這些疾病不只影響身體其他器官,也會對口腔健康產生明顯影響:
(1) 糖尿病(Diabetes Mellitus):
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,因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異常,導致血糖長期偏高。除了對心臟、腎臟與視力造成影響,糖尿病也與口腔健康密切相關,特別是牙周病的高危險因子之一。
牙周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口腔問題,屬於慢性發炎性疾病,會破壞牙齒周圍支持組織。患者常出現牙齦紅腫、刷牙出血、牙齒鬆動或咀嚼無力。這是因為高血糖會削弱免疫反應與血液循環,使牙齦難以抵抗細菌感染,加速組織損傷。
此外,糖尿病也常引發口乾症,唾液分泌減少使口腔黏膜乾裂,細菌與真菌更容易滋生,增加口腔念珠菌感染風險,症狀包括白斑、灼熱與異味。
更重要的是,糖尿病與牙周病之間存在「雙向影響」:高血糖會加劇牙周病,而牙周發炎也可能進一步干擾血糖控制。為避免惡性循環,糖尿病患者除控糖外,也應重視口腔清潔,定期接受牙科檢查與治療,才能維持整體健康。
(2) 乾燥症候群(Sjögren’s Syndrome):
乾燥症候群(Sjögren’s Syndrome)是一種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,患者的免疫系統會錯誤攻擊自身的外分泌腺體,尤其是唾液腺與淚腺,因此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口乾與眼乾。此病可單獨發生(原發性),也可能與紅斑性狼瘡、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共病(繼發性)。
在口腔方面,患者常出現持續性的口乾(Xerostomia),由於唾液分泌減少,會感到口中乾澀、說話困難、吞嚥不順,需頻繁喝水輔助。唾液原本具有潤滑、抗菌及保護牙齒的作用,當唾液不足時,口腔防禦能力會大幅下降。
這種唾液缺乏也會提升蛀牙與黏膜潰瘍風險。唾液無法發揮中和酸鹼與清潔作用,使牙菌斑易堆積、牙齒更易被酸蝕,黏膜也較脆弱,易破皮、疼痛或反覆潰瘍。有些患者還可能出現灼熱感或味覺異常。
(3) 胃食道逆流(GERD):
胃食道逆流(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, GERD)是常見的消化系統慢性疾病,指胃內容物(尤其是胃酸)反覆倒流至食道,甚至波及咽喉與口腔,造成不適與黏膜損傷。典型症狀包括火燒心(胸口灼熱)、喉嚨異物感、慢性咳嗽與吞嚥困難,但也可能出現不易察覺的口腔問題。
當胃酸長期逆流至口腔,會對牙齒造成明顯損害。牙齒可能變得敏感,遇冷熱食物時產生刺痛感,進而影響飲食。隨著琺瑯質被酸蝕,象牙質逐漸裸露,牙齒顏色變黃、暗沉,邊緣也可能變薄、凹陷甚至透明,影響外觀與咬合。此外,胃酸與食物殘渣上溢還可能導致口氣異味,引發社交困擾。
若未及時處理,這些變化可能導致牙齒嚴重受損,甚至需進行補牙、貼片等重建療程。胃酸也可能刺激黏膜,引發口腔灼熱、乾燥或潰瘍等症狀,提醒患者應及早就醫,避免病情惡化。
(4) 白血病(Leukemia):
白血病是一種血液與骨髓的惡性腫瘤,屬於血癌的一種。患者體內會產生大量異常白血球,這些細胞雖然數量多,卻無法正常發揮免疫功能,還會干擾紅血球與血小板生成,進而影響免疫力、抗感染能力與凝血功能。
在口腔方面,白血病常見的初期症狀包括牙齦腫脹與自發性出血。由於血小板減少、凝血功能受損,即使輕微刺激如刷牙,也可能造成牙齦或口腔黏膜出血且難以止血。牙齦可能異常腫脹、變色或疼痛,與一般牙周病不同,需特別留意。
此外,因免疫力低下,患者也容易出現口腔潰瘍、黏膜感染(如念珠菌或病毒性口炎)、舌頭或頰黏膜脫皮與疼痛,可能伴隨發燒、口臭等全身症狀。牙齒周圍的鬆動或不適,也可能反映的是血液疾病在口腔的表現,而非單純牙齒問題。
(5)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:
愛滋病,全名為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(AIDS),由人類免疫缺乏病毒(HIV)引起。此病毒會攻擊免疫系統,特別是破壞 CD4+ T 淋巴球,導致身體逐漸喪失對抗感染的能力。
隨著免疫力下降,HIV 感染者常出現各種口腔異常,有時甚至是最早的臨床警訊。其中最常見的是口腔念珠菌感染,表現為舌頭或頰黏膜上的白色奶酪狀斑塊,擦除後會露出紅色潰瘍面,可能伴隨灼熱或疼痛。另有些患者會反覆出現大範圍口腔潰瘍,癒合緩慢、疼痛明顯,影響進食與說話。
這些病變之所以頻繁,是因為 HIV 所造成的免疫抑制,使口腔黏膜防禦力大幅降低,難以抵抗細菌、病毒與真菌入侵。若未穩定接受抗病毒治療(ART),病情可能惡化,口腔症狀也會變得更加頻繁與嚴重。
(6) 肝病(如肝硬化、B肝/C肝):
肝臟是人體代謝、解毒與合成凝血因子的關鍵器官。當肝功能受損,如罹患慢性 B 型、C 型肝炎或肝硬化時,不僅影響全身健康,也會對口腔造成明顯影響,這些變化往往被忽視,卻可能是肝病惡化的早期警訊。
常見症狀包括牙齦出血與口腔黏膜出血點,因肝臟無法正常合成凝血因子,導致凝血功能降低。慢性肝病也可能引發口臭(foetor hepaticus),這種特殊氣味並非來自食物殘渣,而是肝臟解毒能力下降,使代謝廢物(如硫化物、胺類)透過呼吸或唾液排出,形成金屬味或甜腐味,常見於晚期肝病或肝性腦病變患者。
此外,肝功能異常也會影響唾液分泌與黏膜代謝,使口腔乾燥、黏膜脆弱,增加蛀牙、牙周病與潰瘍的風險。若合併藥物治療或營養吸收不良,這些問題可能更加惡化,需特別留意並及早就醫處理。
口腔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窗口,別讓小症狀釀成大問題。無論是持續性的口臭、牙齦出血,或是刷牙時的敏感刺痛,都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。這些看似平常的異狀,背後可能潛藏牙周病、系統性疾病,甚至是免疫異常。若您近期出現相關症狀,建議不要自行忽視或延誤,就醫檢查才能及早找出原因、對症治療,守護牙齒,也守住整體健康。